undefined


李蕾
系别: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

职称:副教授/硕士生导师

 

电子邮箱:707279881@qq.com

研究方向:数字经济、产业升级


一、教育背景/工作经历

(一)教育背景

2007年9月-2011年6月  本科,河南大学经济学院,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

2011年9月-2014年6月  硕士,郑州大学商学院,国民经济学专业

2014年9月-2017年6月  博士,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,产业经济学专业

(二)工作经历

2017年7月-至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,副教授

(三)进修访学

2023年8月7日-8月24日公派出国(俄罗斯)学习。



二、主讲课程

本科生:《国际经济学》、《商务礼仪与公关》、《低碳经济学基础》

研究生:《产业发展理论》




三、学术论文/著作

1. 学术论文

[1] 李蕾,刘荣增.产业融合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:基于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[J].经济经纬,2022(2):78-87;

[2] 李蕾.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耦合协调分析[J].统计与决策,2022(9);

[3] 李蕾.全球视角下制造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——基于带有交互项的动态面板模型[J].经济经纬,2019(5):96-103;

[4] 李蕾.制造业升级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[J].区域经济评论,2018(6):54-62;

[5] 李蕾,樊西锋.制造业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述评[J].商丘师范学院学报,2021(2):7-80;

[6] 李蕾,张其仔.“十四五”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向和路径[J].中国发展观察,2021(11):23-25;

[7] 李蕾,翟萌萌,张天立.制造业产业内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——基于产业融合调节视角[J].统计理论与实践,2022(4).

[8] 李蕾. 制造业升级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研究——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[J].经济研究参考,2021 (15):94-116;

[9] 李蕾.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研究——基于长三角与京津冀比较的实证分析[J].上海经济研究,2016(4):90-99;

[10]李蕾.基于与京津冀比较的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[J].区域经济评论,2016(6):58-65;

[11]李蕾,于鑫.新时期我国工业增长的动力研究——基于对先进产业面板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[J].商业经济研究,2016(23):175-178;

[12]李蕾,李鸿磊.中国商品出口的增长效应分析——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[J].现代管理科学,2017(2):52-54;

[13]李蕾,刘荣增.中部六省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能力分析[J].商丘师范学院学报,2013(2):65-68;

[14]李蕾,唐思婕,樊西锋.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:实证检验与机制分析[J].统计理论与实践,2024(1);

[15]樊西锋,李蕾,苑嘉欣. 黄河流域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及绿色低碳转型研究[J].国有资产管理,2022(5);

[16]张其仔,李蕾.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[J].经济与管理研究,2017(2):97-111;

[17]刘荣增,李蕾.基于AHP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研究[J].工业技术经济,2013(3):11-17;

[18]刘荣增,李蕾.近十年我国城市规划的演进与展望[J].城市,2013(5):22-27.

2. 著作

[1] 李蕾.制造业升级与经济增长[M].北京:经济管理出版社,2020,独著;

[2] 王全良等.河南省商贸服务业发展研究[M].北京:中国经济出版社,2017,参与;

[3] 张占东等.河南开放经济发展报告(2018)[M].北京: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,2019,参与;

[4] 张其仔等.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15)——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与国际产能合作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5,参与;

[5] 张其仔等.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16)——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与贸易发展新动能的培育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,参与;

[6] 张其仔等.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17上)——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7,参与;

[7] 张其仔等.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17下)——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7,参与;

[8] 张其仔等.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18)——提升中国新经济的竞争力和引领力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8,参与;

[9] 张其仔等.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19)——提升新经济的引领力和竞争力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9,参与;

[10]张其仔等.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20)——“十四五”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向和路径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0,参与;

[11]张其仔等.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21)—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1,参与。

[12]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22-2023)—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2,参与;

[13]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(2023)—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3,参与;

[14]黄群慧等.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7,参与。






四、主持/参与项目

(一)纵向课题

1.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:产业融合、协同创新与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(212400410064),主持;

2.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:“双碳”目标下数字经济引领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研究(2021CJJ129),主持;

3.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:基于增长绩效的河南省制造业升级研究(SKL-2019-2904),主持;

4.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:河南省制造业产业内升级、产业融合与经济增长(2021-ZZJH-026),主持;

5.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项目:制造业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,主持;

6.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:数字经济赋能视角下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效率提升研究(232400411066),主持;

7.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:数字经济、绿色创新与黄河流域产业-生态两化发展研究(23A790003),主持;

8.河南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:河南省产业生态互化融合发展研究,主持;

9.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贸金融研究院项目(HYK-2021027):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制与政策研究,主持;

10.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基于存量优化的城市空间治理与重构机理研究(17BJL065),参与;

11.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,参与;

12.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: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河南实践研究(2017WT08),参与;

13.河南省软科学项目:强化河南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策略研究(202400410267),参与;

14.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:新型城镇化引领下“三化”协调科学发展研究(2024JC014),参与。

(二)横向课题

1.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分课题:郑州打造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研究,参与;

2.国家统计局重大统计专项: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区域差距变化研究,参与,委托单位:国家统计局;

3.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,参与,委托单位:中国社会科学院;

4.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课题“阿坝州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——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”,参与;

5.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委托课题“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”,参与,委托单位:上海社会科学院;

6.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“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”,参与,委托单位:中国社会科学院;

7.滑县十四五规划,参与,委托单位:滑县县政府。

(三)教改项目

1.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教学工程专题项目:以虚拟教研室建设助力《国际经济学》对分课堂教学实践,主持。



五、荣誉/奖励

(一)荣誉

1.“挑战杯”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师指导奖,2019年6月,河南省教育厅等,第一;

2.“挑战杯”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,2020年12月,河南省教育厅等,第二;

3.河南财经政法大学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师指导奖,2019年4月,河南财经政法大学,第一;

4.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,2019年11月和2020年12月,河南财经政法大学,第一;

5.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会先进个人,2023年3月,河南财经政法大学,第一;

6.全国大学生数字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华中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,2024年9月,全国大学生数字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,第一;

7.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,2022年9月,河南省教育厅,第一;

8.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,2020年6月、2021年6月和2024年6月,河南财经政法大学,第一。

(二)奖励

1.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,2023年9月,河南省教育厅,第一;

2.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奖二等奖,2024年6月,河南省教育厅,第一;

3.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,2020年8月,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,第一。